【征稿】"郢都杯"作品展示

▲【作者编号001】《互不让》拍于保康县马良镇。

▲【作者编号001】《童年》拍于保康县马良镇。

▲【作者编号001】《诗行》拍于保康县马良镇。

▲【作者编号001】《陶醉》拍于保康县黄堡镇。

【作者编号002】《修沮河的人》拍于马良镇。

【作者编号002】《天下慈母》金盘洞村一位八十多岁的母亲长年照顾卧床不起的儿子。拍于城关镇金盘洞。

【作者编号002】《春捕》拍于寺坪镇大畈。

【作者编号002】《祭祖》拍于店垭镇天星村。

【作者编号002】《沮河》拍于马良镇重阳。

【作者编号002】《杀年猪》拍于歇马镇杨家湾。

【作者编号002】《皮影人》拍于店垭镇格栏。

【作者编号002】《金色童年》拍于后坪镇旺家沟。

【作者编号002】《鼓艺人生》拍于马桥镇大横溪。

【作者编号003】茶乡电保姆。

【作者编号003】灯亮了。

【作者编号003】渡船牵线。

【作者编号003】扶贫送温暖。

【作者编号003】酷暑架电。

【作者编号003】劳动欢歌。

【作者编号003】齐心协力。

【作者编号003】踏雪巡线。

【作者编号003】夕照银线。

【作者编号003】巡线归来。

【作者编号004】 茶乡春色。

【作者编号004】栽种致富椒

【作者编号004】 田间劳作。

【作者编号004】 春色怡人。

【作者编号004】 渔民。

【作者编号004】 微距花卉。

【作者编号004】人勤春早。

【作者编号005】 五线谱。

【作者编号005】 乡村新貌。

【作者编号005】 播种春天。

【作者编号005】 乡村道路。

【作者编号005】 放牛。

【作者编号005】 栽种秧苗。

【作者编号005】 粒粒皆辛苦。

【作者编号005】 收工。
【作者编号006】
4月中旬的一个周末,应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之邀,随住保康的省、市、县文艺家采风团一行,来到马良镇曾家垭村。从前,村里的曾家垭子、乌峪、苏家湾、水田畈等自然村落我都到过,这次故地重游,感慨良多。

一
曾家垭位于马良镇西南5公里,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行政村。据说这里亘古叫水田畈,直到人民政府成立后,当地农协会曾设在大地主曾四爷的院子里,又因村子的中心位置处于山垭而改称今名。水田畈之名则被简化为水田,成为马良区下辖乡(管理区)的区划用名。
笔者虽异乡人,对曾家垭这个地方还是比较熟悉的。1988年,我在县农调队工作时,采用等距抽样加整群抽样的方法,该村被抽选为国家级农村社会经济样本调查单位,抽取10个农户,对家庭的收入、支出情况进行记账,大到出售一头生猪,小到购买一盒火柴,都得记录在册。每月、每季度、每年都要把账簿收集起来,按国家规定的范围、性质,将收支明细逐笔归类汇总,上报到国家和省、市统计调查部门,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。

有缘于此,我一度有幸成为曾家垭的“常客”,几乎每月都要搭车去一趟村里,有时也从镇上步行走到户里。从调查获得的数据分析,当时曾家垭的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尚属一般,也就是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的那种状况。那些年,曾家垭村为我们形成的调查分析报告提供了许多素材。
记得李、张、孔、苏、宋、王、田、周等姓是村里的大姓,许多人也混的面熟,可惜时间过去几十年,有的如今已想不起名字来了。不过,几个夹杂在故事当中的人物,还是有着清晰的轮廓。
一次,村会计兼辅调员张代明要我们一行去家里吃饭,进门后老张问我们吃什么。镇统计站张光全站长灵机一动说:“擀面叶吃!”张代明稍加思索回道:“不,我擀面丝儿吃!”这“叶”“爷”与“丝”“孙”两个谐音字,逗得同行者哄堂大笑。

一天,我们入户去收账页,有个记账户不会写字,正请邻居周全常代记账。因每一件物品都得写出品名和价格,当记到购买两瓶白酒时,户主却记不清支出数额,也不知道酒的品名,最后只好将酒瓶拿了出来。周看过指着酒瓶上的工艺字问:“你不上过夜校吧,这保康大曲不认得呀?”户主回答:“夜校学的字没镶边,这镶了边的字它认得我,我认不得它。”在场的人都哭笑不得。
以上两个故事,生动地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淳朴民风、和谐人际关系与互帮互助精神,其实质远远超出逗乐打趣的本身。听说老张后来当了村支书,前些年已经去世,但他那热情好客的性格以及为民服务的品质,却在我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。
二
曾家垭不仅民风淳朴,乡土历史文化气息也很厚重。村党支部书记田文学自豪地向采风团一行介绍说:“村里古迹较多,有千年古寺庙,数百年古石桥、古山寨、古民居、古碑刻等建筑,被林业部门挂牌保护的中华紫藤王、紫薇王等植物都在我们村内。”由于天降小雨,大伙儿不能逐一去到现场观瞻。好在有几个地方我早年到过,相对少了那种遗憾。
据知情人讲,曾家垭自古为上连川陕、下通中原的要塞,水田畈的美名远扬四方。境内有三大峡谷、四大隘口、七大溶洞等自然风光,拥有百年以上古桥、古井各一座、古寺庙2座、古山寨4座,还有众多明、清时的古民居、古墓碑等建筑遗迹遗址,龙潭峡、乌峪、双龙洞、金家岩以及盘龙寺、古墓塕子、石板沟拱桥、水田畈穿山洞等,都有它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,无疑为这个古老的村庄增添几分传奇而神秘的色彩。

曾家垭村是一个革命老区,称得上人杰地灵,文景融合。国民党陆军中将、杰出抗日名将田西原出生在乌峪的田家冲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矗立在村头的那座“老苏区”石碑,记录了这里的百年沧桑历史。土地革命时期,贺龙率红三军转战鄂西北,曾一度在此开展游击斗争,1931年5月13日许光达所部在官帽山突围战中,4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在水田畈东南的冈岭上。解放战争时期,王明坤、汪洪清、米栋、吴静波等人民解放军将领和南下纵队干部在此留下战斗足迹。如今,当地群众将红军牺牲的冈岭称作“烈士岭”,并在岭上立下革命烈士纪念碑,成为这片土地的红色见证。
三
曾家垭村地处中山地带,原本是一个水源匮乏的地方。20世纪70年代,勤劳勇敢的人们在山冲间修筑了水库,由此奠定了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。

几十年来,“村两委”与时俱进,一任接着一任干。“大集体”时,先后办起林场、药材厂、养猪场、粮食加工厂等集体企业。实行“大包干”生产责任制后,因地制宜发展茶叶、林果等特色产业,以种粮为主的农村经济格局被打破,呈现出种植、养殖、林果、劳务四业并举的经济发展态势。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,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,道路、水电、住房以及教育、医疗、休闲等设施逐步完善配套,已经建设成为一个环境宜居的生态村庄。
在村头看到,国家扶持300万元在建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即将投入使用。前身为水田茶厂的“农家宜种植生态园”老板张正军、李绍华夫妇热情地接待了采风团一行,席间告诉我们说:“现有茶园面积2400亩,年产茶叶5万公斤以上。生产良心茶、品质茶是我们信守的承诺……”

瞧着杯中翠绿的嫩芽,品着甘甜的滋味,嗅着清高的香气,掂着主人的话语,心里有种无穷的回味。想当年,我曾为单位在这里买过几回茶叶,只是那时的产品是用牛皮纸或报纸包裹,尚处于粗放经营状态。山还是那座山,人还是那方人,此情,此景,此物,已根本不可同日而语。
时隔三十多年,再次来到曾家垭,行走在宽敞明亮的柏油路上,两旁楼房林立,路灯、小院、花坛错落有致,远山、近水、田园、沟渠尽收眼底,爽心悦目至极。这里的山、水、园、田、路与人、畜、鸟、鱼、虫的完美组合,构成一幅优美和谐的山区新农村画卷。徜徉村中,无不令人陶醉,流连忘返。

【作者编号007】《茶旅融合展新姿》 歇马镇白竹村,抓住乡村振兴机遇,把该村千亩茶园进行改造,与旅游融合一体,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收入。

【作者编号007】《丰收年》 拍摄于马良镇赵家山村。

【作者编号007】《天梯》 拍摄于横冲景区。

【作者编号007】《雾锁林川》 拍摄于马桥镇林川村。

【作者编号007】《戏水》 拍摄于九路寨景区 。

【作者编号007】《乡村红》 拍摄于马良镇水斗村。

【作者编号007】《向往》 拍摄于过渡湾镇二堂村。

【作者编号007】《笑脸》拍摄于乡村振兴试点村,城关镇刘家坪村。

【作者编号008】《天子湖》拍于寺坪大畈。

【作者编号008】《小观众》拍于寺坪峡口。

【作者编号008】《绿意》拍于马良鸡冠河。

【作者编号008】《春耕》拍于后坪九池。

【作者编号008】《凝神》拍于歇马莫家垭教学点。

【作者编号008】《架线》拍于清溪水岸。

【作者编号008】《戏迷》拍于熊绎中学。